什么是钩端螺旋体病毒
有关钩体病的最早记载是1886年,德国医师观察到4例具有传染性的黄疸病例,因而钩体病又称“外耳氏病”。我国于1937年,首先报告了3例。至今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,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如黑线姬鼠、黄毛鼠、黄胸鼠和褐家鼠。
临床症状。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,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,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。本病潜伏期一般为7~14日,平均10日。早期通常表现为“重感冒样”症状。病人出现畏寒、发热、头痛、乏力、眼结膜充血、浅表淋巴结肿大、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,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。病人早期症状与感染的菌型、细菌毒力、个体免疫力水平等因素有关,临床上有许多患者表现为症状不典型或仅有轻微症状,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。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,即可痊愈,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(约在起病后3~14日),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。
预防措施。1.首先要减少鼠类栖息场所,定期和突击性灭鼠防病措施,降低鼠密度,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。2.在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流行区,加固防洪堤防止洪水泛滥, 3.健康教育:在钩体病流行的疫区大力开展钩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,提倡圈养猪、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运动。对基层医疗单位和卫生防疫部门加强业务培训,并配备一定的实验室诊断设备和相关试剂。在流行季节前进行钩体病监测工作,对参加水稻收割的农民、抗洪抢险的人员以及危险职业的人员中普及钩体病有关常识,提高自我防病意识。
冬季大量会老鼠入侵室内,了解更多灭鼠防疫知识,或买相关产品,可咨询广州杀虫灭鼠服务热线:020-87648182